吳巍先生(左)贈送簡帛書法給麥康年大使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這是唐代詩人王涯的一首寫春詩作,2018年1月26日,吳巍先生將該詩作用簡帛書法書寫贈送給新西蘭駐華大使麥康年先生。麥康年大使接過這幅充滿喜慶色彩的“紅燈籠”扇面書法顯得特別高興,大為贊賞。
麥康年大使(右)與吳巍先生親切握手 2017年12月22日是我國與新西蘭建交45周年,中國集郵總公司與外交部集郵協(xié)會共同發(fā)行了一枚外交紀念封。外交部集郵協(xié)會馬小玲秘書長、吳巍先生共同到新西蘭駐華大使館,請麥康年大使在外交紀念封貼有新西蘭發(fā)行的郵票上簽名和蓋上大使館的印章。馬小玲秘書長并將100枚外交紀念封贈送給麥康年大使留念。
麥康年大使(右)與吳巍先生親切交談 麥康年大使精通中文,非常喜歡中國文化,曾于2001年到2004年,擔任新西蘭駐華大使,2015年1月第二次任新西蘭駐華大使。在與麥康年大使探討書法藝術時,吳巍先生告訴麥康年大使,書法是世界上唯一的獨特藝術,中國文字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書法藝術,而其它國家的文字卻無法成為書法藝術,原因在于中國文字是從象形過渡而來。每一個漢字都凝聚了老祖宗的聰明才智和智慧,并附有獨特的內(nèi)涵。比如中國文字的“中”字,古文字里是一面象形的旗幟。麥康年大使聽得興致很高,點了點頭說:我是第一次知道“中”的字義是旗幟。吳巍先生接著介紹,中國漢字還有其它的美妙之處,如自己的“自”字,在古文字里是個鼻子的象形。同樣,“自”在中國日常生活中,與肢體動作也有關系。如遇到什么事,有人會問,這件事誰負責?對方會自覺不自覺地用手指一下自己的鼻子:我負責。這無意間的肢體動作即是暗寓自己的“自”。麥康年大使聽后哈哈大笑:還真的是這樣!
吳巍先生(右)為麥康年大使(中),馬小玲秘書長(左)介紹漢字的奧秘 隨后,麥康年大使為吳巍先生遞上名片。吳巍接過后看了一下說:麥大使您的中文名字很棒。“麥”在古文字是一個成熟的麥子的象形;“康”在古文字里是左右各一只手抱著木杵,下邊是米,意為把谷類的皮去掉,成為米;“年”字在古文字里是上下結構,上邊是禾,下邊是人,象一個人肩扛禾谷之形。所以《說文》解釋為:年,谷熟也。您看您的名字里的三個字,全與糧食有關?磥砟肋h都不會為吃飯發(fā)愁。 麥康年大使聽后很高興,握著吳巍先生的手:您把漢字解釋得太有趣了!原來每一個漢字都有精彩的故事。
外交部集郵協(xié)會馬小玲秘書長贈送外交紀念封給麥康年大使 吳巍先生與麥康年大使談起自己創(chuàng)作的簡帛書法作品:藝術家都把自己的作品當成自己的“女兒”,并期盼著長大的“女兒”能嫁一個好人家。像您這樣優(yōu)秀的外交官,為中國和新西蘭的友誼做了那么多的貢獻。特別是您喜歡又精通中國文化,能讀懂中國文字,很了不起。最主要的是您的名字中的糧食多,“女兒”嫁給您,不會受委屈。麥康年大使聽后再次激動地說:這是我在中國收到的最為珍貴的禮品。我一定會裝上框,好好地呵護她,請你放心。麥康年大使又一次大笑,并與吳巍先生合影留念。
麥康年大使(左)與吳巍先生(中)和馬小玲秘書長(右)合影留念 的確,漢字從源頭上講,是象形文字,以圖畫、符號表現(xiàn)詞義,是獨有的“中國符號”。書法作為中國人品格、美德的象征,它是文化交流的信使,已成為國與國關系的重要構成部分。 吳巍先生向麥康年大使贈送簡帛書法,就是希望通過麥康年大使,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到新西蘭,讓中國書法藝術在世界發(fā)揚光大。(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