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的本源” 始終是藝術人所追尋的課題,從海德格爾到今天的我們。我們用作品來傾訴,用符號來表達。我們每人各奔前程,但卻在同一林中。我們在真理之名下討論“美”,在物性之中尋找“知”。林中多歧路,我們最終卻也能殊途同歸。--策展人序 由意大利行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彼得拉桑塔市NAG畫廊共同舉辦的“林中路”-中國青年藝術家聯展于1月12日于意大利托斯卡納藝術之城彼得拉桑塔(Pietrasanta)順利開幕。此次展覽由當歌葡萄酒贊助,并得到了意大利Ugo Guidi美術館的大力支持。聯展覽以“中西方文化碰撞之符號”為思考點,分享了中國青年藝術家在意大利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歷,也探討了中西方在藝術領域的種種不同所帶來的新思考。 本次展覽共展出了六位中國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六位藝術家均出生于中國,并都有著在意大利進行藝術深造的經歷——這也是本次展覽的組織方的最初意愿,即向意大利的藝術愛好者們展示中國青年藝術家們融合了東西方表達元素的藝術作品。 彼得拉桑塔街景 此次展覽主辦方行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總部設立在意大利文化藝術之都米蘭。 最初是由在意留學的藝術生組建,現在已經發(fā)展成由各國藝術家、設計師、藝術組織、文藝愛好者組成的文化藝術交流團體。今天行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帶著中國的藝術氣息來到彼得拉桑塔,期待為這座藝術烏托邦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彼得拉桑塔市的藝術淵源由來已久,自文藝復興時期起,米開朗基羅便成為第一位在這里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直至今日這里仍是眾多藝術家所向往的創(chuàng)作溫室:從米羅到米托拉吉,從妮基·桑法勒到達明·赫斯特。無數個響徹藝術界的作品在這里悄然誕生。杰夫·昆斯更是在這里完成了他的第一批大理石雕塑作品。今天,這座古老而又現代藝術之城正向中國青年藝術家們敞開雙臂。 展覽現場 蘇澳修作品《古典主義》 此次展覽選擇了經歷頗為相似的六位青年藝術家: 安可、陳杏筠、L.Z.Y、蘇澳修、王雨田、楊洋。幾位年輕人均在中國接受過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和魯迅美術學院等。隨后他們又分別在意大利都靈美術學院,布雷拉美術學院,和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等高校深造。中西方美術教育系統(tǒng)大相徑庭,同一科系的教學方式和授課內容也完全不同。他們都經歷了中西方美術教育的不同所帶的沖擊。他們經歷過彷徨,經歷過思索,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不知不覺地把代表兩種文化的種種元素、符號、表達方式合二為一。為了向觀眾展現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展覽選擇了幾位青年藝術家不同體裁的作品: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拼貼和手作精工創(chuàng)意首飾。作品中包含了藝術家們關于中西方生活的經驗之談,也有關于東西方元素符號所帶來的象征主義的探討。 王雨田作品 《山海經》 L.Z.Y 作品 《發(fā)霉橘子》 楊洋作品《Lolita》,陳杏筠作品《If tomorrow》 安可首飾作品《鶴》 本次聯展的策展人楊春萌為展覽命名“林中路”。“林中路”(Holzwege)來自于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同名著作。著作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 引人注目的是圍繞“存在之真理” 問題對藝術作品本質的沉思, 返回到遮蔽和遺忘已久的藝術之存在本身。而這些思想的表達恰恰是走在那條人跡罕至的路上的某些記號: 藝術家在作品中用符號表達自己的思索,而藝術作品又是探索藝術本質之路上的痕跡和記憶。我們每個藝術人都像那個在林中之路尋找真理和出口的那個孩子,我們每人各奔前程,但卻在同一林中。我們在真理之名下討論“美”,在物性之中尋找“知”。林中多歧路,我們最終卻也能殊途同歸。 藝術家王雨田與NAG 畫廊藝術總監(jiān) Vincenzo Nobile 策展人楊春萌與Ugo Guidi美術館館長Lorenzo D’Angiolo及夫人 “藝術給予我們獲得情感的能力,藝術也是見證歷史的鐘擺。今天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對新事物的體驗感受,都要感激曾經有藝術的參與。感謝她的存在,除了語言,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更有吸引力的方式進行交流。我們用藝術去抒發(fā)、去感受、去思考。我們是世界的孩子,藝術便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正如NAG 畫廊藝術總監(jiān)Vincenzo所說,不同的母語,不同膚色,即使遠隔萬里我們仍然可以用藝術來共鳴。 “我們期待著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向我們展現他們眼中的世界。” 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本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