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關注 名家 行業(yè) 機構 大觀 圖片 視頻

聚焦

旗下欄目: 聚焦 市場 評論 軼聞

2019年春展《時間塔》——“物+質=時空共同體”在小世界博物館開幕

來源:中國藝術資訊網 作者:海東 人氣: 發(fā)布時間:2019-04-23

  4月20日,展覽“時間塔”在北京“那里小世界”博物館開幕。這是繼2018年12月22日“那里小世界”在北京青龍街區(qū)誕生后舉辦的第二次展覽。展覽聚集了多媒體、建筑設計、繪畫、書法、文學、工藝美術、電影等多方面的最新創(chuàng)想,呈現(xiàn)了“物+質=時空共同體”的核心藝術概念。

  “那里小世界”被稱為世界最小博物館,在十四平米的空間里,能夠展示500件文化精品。博物館的創(chuàng)始人將這里視為靈感的發(fā)源地,創(chuàng)造力的匯合處和想象力的激發(fā)點。

  本次展覽的核心靈感來自藝術家冰逸的詩歌 ——《時間塔》:

  “世間萬物都是時間與空間的‘居者’,只有時間與空間才是永恒的主人。”

  本次小世界展覽以影像寓言和裝置藝術的形式結合諸多藝術家與匠人的杰作,將“小世界”轉化成“時間塔”,多維度闡述“物”與“質”,“時”與“空”的共生關系。

  展覽現(xiàn)場

 
 
 

  經歷“物”和“質”之間的連綿不斷的轉換,人類方能呈現(xiàn)思考和時間的關系。

  人類對時空的終極質詢,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為在時間中持續(xù)不斷地對材料和表達的置換。

  在一個十四平面的空間中,如何呈現(xiàn)世界的本質和時間的力量?

  這樣的命題意味著,藝術將宇宙學、未來學、藝術、建筑學、哲學等多門學科中的時空概念整合提煉的可能性,并將其跟“那里小世界”結合。在最小的時空里,完成對寰宇時空的造境寓言。

  據(jù)悉,展覽將持續(xù)至8月20日。

  藝術家冰逸現(xiàn)場向媒體朋友導覽

  藝術家張曉棟在展覽現(xiàn)場介紹作品

  藝術家劉珊珊、黃曉展示作品《止園記》長卷

  本次展覽先行預告以新媒體影片《時間塔》呈現(xiàn)展覽概念。在影片中,物質的時空屬性被延伸放大,通過抽象的微觀影像體現(xiàn)物質與時空的轉換關系。

  裝置藝術——「壇城2.0」

  裝置藝術——「壇城2.0」 莊子玉

  裝置藝術——“壇城2.0”設計師莊子玉闡述:

  作品闡述:

  四合院,場地中間的院,即“虛”的部分或“無”的部分,是這個住宅中真正和世界產生連接的主體。如何在“無”的基礎上再造一個“無”,或者“路徑”,是對既有空間的加強,限定它所引導的空間,而不是填實這個虛體,是這次命題的主體。

  “城”

  世間萬物都處于永恒的流動中,形式上如漩渦、流體的翻涌;二維平面上的隱喻如一組渦旋形的迷宮,從庭院入口起始,引人通過不同的路徑到達不同的終點;如迷宮般,這些路徑在其中會讓人錯過也會讓人相遇。從所剖斷的平面角度來看,不同的標高剖斷出非常不同的平面形態(tài)和迷宮路徑,不同(身高和體征)的人在里面會有不同的交互和接觸的可能。四合院是北京這個“城”的縮影,院中之迷宮是對這城的更大“宇宙”原型的隱喻,同時它也成為不同虛空的載體或通道。

  “壇”

  裝置高度三米,織物幕簾或圍合或遮擋,表面有透感和垂感,光會投射形成灰空間,亦可以透射光影。疊影和人的互動關系,有實有虛,這種剖面的關系和平面意義上迷宮的意義也是相通的。當你在這個小“宇宙”中探索,有時會走到死胡同,有時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裝置的體驗是迷宮,但遠看又仿佛山水畫中的山形或云形。這種剖面隱喻著都市桃源。逃離塵世的人和山水畫中的山,形成一種互疊關系,在這種交疊中,山,云,人,融為一體并隨著參與者的互動疊合出不同的形態(tài);山為土,又似云,是為“壇”。

  “蟲洞”

  在“壇”與“城”這對平面和剖面關系的交疊中,裝置一方小小的四合院內建構起了一系列多維卷曲的路徑,便如這個小“宇宙”中的“蟲洞”一般。

  莊子玉,德國科隆RSAA設計集團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筑與城市設計碩士,師從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和肯尼思·弗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并同期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肯尼游學獎學金(WilliamF。 Kinne Traveling Research Fellowships)。其后在紐約西薩。佩里(César Pelli)事務所任建筑師多年,2010 年底回國與數(shù)位知名德國建筑師創(chuàng)立 RSAA 事務所中國公司至今。

  主要作品有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入口及冬園改建(WTC Winter Garden),紐約賓夕法尼亞大街 15 號超級塔(15 Penn Plaza),南京五季金陵酒店,北京鼓樓 7 號院改造,銅陵山居,濟寧文化中心城市設計(和西澤立衛(wèi),馬里奧博塔及天津規(guī)劃院合作),北京六佰本商業(yè)中心改造,天津第四中學新校區(qū),北京三里屯 MISSA 餐廳及酒廊等。

  其作品銅陵山居(TonglingRecluse)于《漂亮的房子》中呈現(xiàn)并成為建筑史上首個設計及建造過程被過億受眾觀看的建筑項目,入圍ArchDaily 2018中國年度建筑Top10。

  部分參展作品

  羅鋒作品

  作品闡述:

  羅鋒的《赤鑄》系列作品,讓陶瓷器物表現(xiàn)出一種被鑄造過的感覺,器皿的質感用鑄鐵的視覺感受去表現(xiàn)。這一系列表達的是他對“時空”的體驗與理解。他以自創(chuàng)和突破傳統(tǒng)紫砂技藝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讓紫砂或如鐵鑄,或如松皮,或似枯木,他的作品造就了物與質之間官能的通感。

  羅鋒:陶藝藝術家,元垚陶藝創(chuàng)始人,吉林省白山人,非科班出身,他為了換一種生活,從衣食無憂的生活斷舍離步入陶藝“江湖”,摸爬滾打無數(shù)寒暑終成陶瓷藝術家。羅鋒作品的魔力,來自于他對生活的觀察,對時空的思考。

  吳青峰作品

  作品闡述:

  《云系列之呼吸》:呼吸、很自然的動作讓人們習慣到忽略了它的存在。一呼一吸,世界萬物跟隨自然的韻律演奏者生命的樂章。

  《云系列之浮》:云在風的推動下上翻滾,下長途跋涉的來到你面前,在空中繪制了出你的想象。

  吳青峰: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畢業(yè)于內蒙古,曾多年在日本學習雕塑,潛心研究和紙,直至博士學位。他對物理、空間和材料的理解,還帶有蒙古人血液里的自然主義動力。吳青峰的作品極具觀念性,作品中帶有自然空間屬性,他走進小世界將帶領觀者走出關于雕塑、繪畫以及“紙”的局限,獲得新的經驗。

  劉珊珊、黃曉作品

  作品闡述:

  《止園記》以長卷的形式,講述了一座明代園林出現(xiàn)、消失、并被重新尋回的故事。作品元素包括吳亮《止園記》、張宏《止園圖》、陶淵明詩文、陳洪綬《陶淵明傳》和現(xiàn)代的復原圖紙與模型等,不同元素的碰撞揭示了園主吳亮與陶淵明的精神交流,畫家張宏以創(chuàng)新手法對止園的寫實再現(xiàn),以及今天借助詩文圖像對消逝風雅的追索,以呈現(xiàn)這一跨越千年的文化與藝術的對話。

  劉珊珊、黃曉,清華大學博士。劉珊珊任教于同濟大學,黃曉任教于北京林業(yè)大學,一直合作從事風景園林的教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2012年兩人與美國藝術史家高居翰合著出版《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開始專注于園林與繪畫、繪畫中的女性生活等跨學科的專題探索。止園是這些專題中的一項重要個案。

  展覽信息

  小世界博物館2019年春展《時間塔》——“物+質=時空共同體”

  展覽時間:2019.4.20-2019.8.20

  參展藝術家及藏家:

  莊子玉/羅鋒/吳青峰/劉珊珊/黃曉/陳楠/鄧力克/劉劍/劉建國/劉文煌/趙爾倩/張曉棟/楊朱子/胡志紅/楊鑫/鄢振興/李堅/黃朋/ 李朱/張薦/邰勁/莊子涵/連海旭/汪之雄/冰逸

  學術主持:張宇星

  特別鳴謝:為博物館提供藏品、展品和作品的業(yè)界翹楚

  “大凡文創(chuàng)”創(chuàng)始人、收藏家:莊子涵、連海旭。

  798空間站畫廊總監(jiān):付曉東。

  臺灣工藝家:劉文煌

  展覽地點:北京市東城區(qū)后永康北巷7號院“那里小世界”博物館

責任編輯:海東